找到相关内容291篇,用时1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陀观及修行道果教说的澄清讨论

    依靠如实知见达到的成就,成佛只是发现和确证三明。  原始佛法教义明确批判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万事通,中阿含经(巴利文No.90,汉语本T26,No.212)中佛陀说一个人同时知道和看见一切东西是不可能...反客为主,以讹传讹的颠倒由来已久。  而后世北传表述发挥的毗钵舍那方法也由于混入先见模式体认以及创构了内观对象/概念从而不自觉地偏离了原始佛教特质的没有形而上学隐含预设的、经验现证如实知见的有效正因...

    觉伟居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3447503.html
  • 受持五戒

    将增强正念,灭绝懊悔,而得精进、轻安、喜乐、寂止、如实知见、厌离、解脱,就像护养树根,则茎干、枝叶、华果就能成长。而若有因缘者,则应受持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加强脱离烦恼系缚的能力。   若有居士欲受...

    明法比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63248836.html
  • 谈六身修习

    知见;因其不如实知见,所以不离疑惑;因其不离疑惑,乃被其所误,以致常住于苦中。其如如耳、鼻、舌、身、意五根,亦复如此,这就是不律仪这一层次的结果。   若眼根因修律仪而知摄护:眼识色,心不染着,因心不染着,心常乐受住;因心乐受住,常能专一其心;因能专一其心,即能如实知见;因其如实知见,即离诸疑惑;因离诸疑惑,即不由他所误。乃能常安乐住,其他如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此,这就是修律仪的这一层次的结果...

    许智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45265883.html
  • 佛教与科学的三大交涉点(一)

    出发,在纷纭万象中概括出缘起法则,得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结论,以“如实知见”宇宙实相,从而使人们不是在迷信中祈求护佑,而是在心灵的感悟中获得解脱的力量;而伴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本体论与认识论...

    释悲寂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170774205.html
  • 帕奥禅师答: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的涵意?如何才能做得到?

    开始,逐渐扩大到整个宇宙,然后对十方的众生遍满慈爱。修行慈心观成功之后,你可以运用同样的步骤来修行悲心观、喜心观与舍心观。这只是扼要的介绍,详细的说明请参阅《清净道论》、《智慧之光》、《如实知见》;或者...

    帕奥禅师

    帕奥禅师四无量心的涵义

    http://www.fjdh.cn/fjask/2009/08/08580688520.html
  • 佛教信仰的特质

    人生问题的关键所在。换句话说,他们所倡导的是他们所定义的“理性”——即“如实知见”+“辨证思惟”。而他们认为:信仰什么或有没有信仰则对现实人生的改善并不重要。他们经常借用“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常常脱离实际地“自信己意”的恶习的人来说就可能增长其“惟我独尊”的气焰,从而阻塞其心智成熟的道路,因为他们经常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当作“如实知见”。对于那些缺乏理性的人来说,恐怕“授之以渔”的效果未必就...

    云海天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70346305.html
  • 《杂阿含经》与初期大乘思想

    是「满足希求」(《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251页)。  从《杂阿含经》的原始部份,可以看出早期佛法的特点,简要的说,就是修八正道等菩提分,如实知见身心(蕴、处、界等)的无常,苦,无我,实现离执解脱的目标;也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的如实知,证;也就是缘起正见的闻、思、修、证。解脱了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圣者,如实知见: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释迦牟尼经历了这些道迹,而...

    释显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13952194.html
  • 部派佛教对大乘佛教的影响

    rdquo;的口号,主张只要认识到心本清净,努力清除心中一切不符合佛教教义的东西,人人都可以成佛。这种思想正是从大众部开始的。他们还说:“心性清净,为客尘染,凡夫未闻故,不能如实知见,亦无修心。圣人闻故,能如实知见,亦有修心”。就是说,凡夫如能知道自己心性清净,进行修道也可解脱。可以说,大众部的“心性本净”说为大乘佛教“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罗衡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222155327.html
  • 佛教是反科学的吗:佛教与科学有接轨点

    世间许多宗教、哲学总要预设一个本体、大梵或上帝不同,佛教从体证出发,在纷纭万象中概括出缘起法则,得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结论,以“如实知见”宇宙实相,从而使人们不是在迷信中祈求护佑,而是在心灵...如实知见”的智慧来“自知其心、自净其意”是佛教极为殊胜之处。此点在佛教“唯识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佛陀细致入微地解析了心识的生起、形态、结构与功能,并提出了一系列“转识成智”以及获得心灵净化与解脱的...

    悲寂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84968187.html
  • 佛使比丘答:我们必须认知到怎样的程度,才是‘如实知’?

    但请大家记得,它们在三藏教典中屡屡出现。当佛陀要传递对任何事物的“如实知见”时,就依这个准则教导,有时他把它省略了,只取后三点:“味”—&...“我们必须认知到怎样的程度,才是‘如实知’?” 佛使比丘答:   佛陀曾说要“如实知”任何事物,必须先知道它...

    佛使比丘

    一问一智慧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09343511234.html